「选举症候群」焦虑失眠?医揭:六大自我调适回复正常
2022九合一选举落幕过后几家欢乐几家愁,有些民众在选后情绪变得焦虑、低落、易怒,甚至变得悲观,不容易相信他人,行为也跟着改变,容易失眠、藉酒消愁,和他人起冲突等。中国医药大学新竹附设医院身心科陈柏安医师提醒,出现以上症状可能出现所谓「选举症候群」。
陈柏安医师表示,选举症候群(post-election distress symptoms)其实是一种集合症状,和选举带给人们的压力有直接关係,许多学者及临床照护者已经开始关注到这种现象。对许多人来说,选举是一种既刺激又充满压力的活动。

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后,研究调查发现,全美国人民有52%认为选举是一个压力来源;一定比例民众的皮质醇浓度,也就是所谓的「压力荷尔蒙」会在投票期间,甚至是开票结束后上升,并能感受到正向情绪或负面情绪都比往常来的多;若本身就有身心科相关困扰的民众,在选举期间疾病复发的机率也会上升。

陈柏安指出,「选举症候群」常见的临床表现焦虑相关症状,如胸闷、躁动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无法入睡、肌肉紧绷、肠胃道不适、头晕头痛、注意力无法集中等。忧郁相关症状,如失落感、社交人际退缩、负面想法、对事物失去兴趣、胃口及食慾降低、睡眠品质降低等,其他可能出现如增加成瘾物质使用或家庭暴力等表现。
陈柏安强调,研究指出,选举造成的压力感受,和年龄、新闻媒体的依赖程度、政治议题的重视程度、政治倾向的高低,以及所支持候选人胜败有关。提供六大方式自我调适减少「选举症候群」:
1.减少新闻媒体或脸书等平台使用。
2.规律生活作息及运动。
3.增加人际接触主动表达自身感受。
4.做情绪的自我觉察,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。
5.正念呼吸等放鬆训练。
6.避免使用酒精等物质来宣洩压力。
整体来说,若上述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,或影响时间过长,建议就医协助调适。
陈柏安医师呼吁,选举是民主国家的公民权,如何辨识及因应选举的压力,也是在民主国家公民的重要课题,避免在每隔几年的选举中造成生活莫大的影响。
文章连结